從UX/UI設計師成為PM,工作內容與核心能力哪裡不一樣?

成為UX/UI設計師一年半後,因為公司人力調動,我成了主要與客戶溝通的PM、並繼續著UX/UI的工作。從需求洽談、釐清問題、競品分析、資訊架構,到wireframe製作、介面設計,交給工程師開發後,還得進行專案進程的控管、開發後的測試、以及交付驗收,比一條龍還一條龍(笑

在與客戶有了更直接的接觸後,真的更深刻體會到身為乙方公司的難處,以及設計師與PM的工作內容及核心能力的差異,如果你也是從UX/UI設計師跨足PM,我想這邊文章多少能幫助你一些😉

Photo by Redd on Unsplash

一、 面對客戶修改,PM要踩住底線、善用籌碼

做Designer的時候,常常是透過PM得知客戶反饋,再合作進行修改。那時候覺得,PM好像只需要下指示就好,現在才發現原來每個異動的功能,都可能是PM用盡全力擋下來的最小幅度修改。

畢竟身為第一線處理客戶需求的人,在報價固定、資源、時程有限的狀況下,必須精準地拿捏功能與範圍,而不是被客戶予取予求。

道理看似簡單,但人在江湖,大部分的客戶需求,並不像線上課程舉例的那樣單純,更多的是參雜各方的情緒與壓力:捍衛己見的、固執的、各懷鬼胎想凹功能的(純UX研究可能比較沒這種狀況,因為受訪者大多是出於自願)

所以,身為接案顧問公司的乙方,在前期溝通後擬定的合約就是整個專案的底線。

PM在對客戶溝通時必須拿出原則:範圍內合理的、對使用者來說必要的調整,PM可以選擇協助修正,但那些超出資料庫架構的、屬新流程的,PM最好以「不在合約範圍內」的方式化解掉、或善用「驗收」作為籌碼,收到客戶尾款再另起專案,既不讓原有專案賠錢,又有新的專案收入。

二、PM不能沒有基本程式概念

其實,基本的「程式概念」在當UX/UI Designer的時候就很重要了,不僅是要了解原生、客製元件、還要理解資訊架構與邏輯,才不會設計出工程師做不來的介面或是流程。而PM「不能沒有程式概念」的原因有兩個:

1. 知道客戶需求如何轉化成工程邏輯

有了基本的程式概念,能讓PM在跟客戶溝通時,知道該問些什麼、或是必須婉拒什麼,否則PM很容易淪為工程師與客戶間的傳聲筒。

從保持團隊的生產力的角度切入,讓手下的工程師保持專注在「開發邏輯的心流上」是很重要的,因為每打斷一次工程師,他們都得再花額外的心力回到剛剛的開發邏輯上。身為PM,如果你多懂一些程式,就會知道該問清楚哪些東西,就可以很快跟工程師確定架構走向,也可以先把客戶過於天馬行空的需求在會議中先化解掉,讓專案進行更有效率。

2. 為了不被工程師矇

以前早就聽大家說「PM與工程師是相愛相殺的關係」,從Designer跨PM後真的特別有感觸(笑)

先說好,我很愛我團隊的工程師們!但很不幸的,我也被其中一位工程師矇了不只一次!

我們稱他為工程師H,最早一次是當設計師時,按鈕有肉眼可見的鋸齒邊緣,跟工程師H反應後,對方居然以每台手機解析度不同唐塞,我一想,誒不對啊!我已經照Android dpi分門別類出給你了,怎麼可能有這種事,搬出理論反駁後,H他只好摸摸鼻子將圖片放到正確的dpi中。

再來是成為PM後,有次網頁的區塊間有一條奇妙的白線,請工程師H處理,他卻堅持白線無法修改,我跟工程師H說一定是div margin或padding的問題,請他檢查,H依然不願意修改,最後我只好請他開啟網頁檢查讓我來修改。果然!被我找到多餘的程式碼,修一下就解決了。(事情傳開後,工程師H居然被其他工程師當面恥笑「你居然被PM發現程式碼問題!」)

最近一次是在做主機轉移的時候,我們提供給客戶的檔案出現亂碼,當時我請工程師H檢查一下編碼設定,誰知道原來工程師H在早年的專案中,並沒有做好編碼佈局,才導致現在要解決亂碼的話要逐筆調整。而這份技術債,工程師H自然又是不願意還了,但我仍堅持,即使要花時間,也應該要幫客戶處理好,跟工程師H曉以大義了一番,最後還是在其他工程師圍剿後,才終於妥協整理出一份沒有問題的檔案給我。

或許是我運氣好,遇到的這位工程師工作態度不佳,但我還是要提醒新人PM,不見得所有工程師都願意跟團隊一起為專案的最佳解努力。

職場上喜歡偷懶推託的工程師,都很擅長利用「資訊落差」來晃點別人。如果不會一點程式基礎作為自保或是據以力爭的武器,專案的進行只怕除了「外患」還有「內憂」。

三、 想結案?先處理好「利害關係人」!

能左右客戶需求的因素實在太多了,其中最主要、也最棘手的就是「利害關係人」的處理。

在市面上的課程或講座中,「利害關係人」常常只是一閃而過,我想就是因為情況太多元,很難用隻字片語去解釋。

當時我手上是一個工業協會的官方網站跟APP翻新整合專案,在所有利害關係人皆到場的線上會議中,表面上「協會總經理」是決定官網及APP功能走向的主要人物,而他提出的願景跟大方向,與會的協會秘書跟其他召集人也都一致贊同沒有異議,原以為這次的專案目標能快速聚焦,沒想到會後,秘書與軟體部召集人對功能的設計卻出現了歧見。

其實已協會的組織架構來說,真正執行協會大小事的是秘書,召集人則是在數位化的數據管理上必須跟總經理交代,兩人對其中一項「會員標籤功能」(可以想像是幫會員進行類似市場區隔的分類)有非常不同的看法。

召集人認為貼標籤屬於內部管理事宜,需要的標籤名稱與貼標的動作都應該由協會(秘書)進行,而秘書則認為,標籤的歸類應該讓協進會的會員自己決定,自己既不知道每個會員廠商的詳細屬性,也不願再負擔更多工作。

一方面是積極的軟體部召集人,另一邊則是擁有簽約生殺大權的秘書(你沒看錯,搞了半天總經理根本不管這事),兩人互不相讓,在來回致電協調下,好不容易在召集人願意分擔秘書管理貼標的工作下,雙方才達成了協議,但這齣程咬金也讓專案硬生生拖了近一個禮拜的時間,才決定好程式架構的走向。

其實在我們這行,技術都好解決,難的是利害關係人多時,要如何達成專案需求整合,才是考驗PM功力的時候。

結語:都是在處理人,但面向與深度大不同

UX/UI設計師與PM都要理解客戶需求並提出解方,但更多的,PM要處理的是關於人的事情:不論是對外的協調、對內的時程管理,絕對沒有表面上以為的悠閒啊!(笑)他們是專案進行的推手,也是保護團隊的第一道防線,同在這行的朋友們,我們一起加油吧!

如果覺得這篇文章不錯,歡迎Follow、拍手或分享給朋友們!

長按拍手 1~10次 代表還不錯,有學到新東西;

長按拍手 10~20次 代表這篇文章剛好幫助到你/妳,我會很開心的!

長按拍手 20次以上 代表想看更多「Kait | 從UX/UI設計師到PM」的故事!

--

--

A-JIE 阿婕 |Impact ON Studio

“Make it simple, but significant.” A-JIE here, a product manager of carbon footprint verification and energy monitoring IoT system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