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從產品設計看轉型 】別管數位轉型趨勢了,你知道數位轉型3大失敗原因嗎?

嗨我是Kait,目前在中小企業的大本營-台中-擔任UX/UI設計師,公司主要承接中小企業的數位轉型專案。工作至今,手上輾轉了不少案子,心中也不斷思索著「數位轉型的本質到底是什麼?」同樣是量身開發一套ERP或APP,為什麼有些企業不久後就能成功導入系統?有些卻在開發上線不久就荒廢不用?

這篇文章不想告訴你網路上都查得到的陳腔濫調,而是綜合這一年來的實務經驗,歸納出數位轉型的3大地雷,希望能減少大家在轉型路上走的歪路。

讓我們開始吧!

地雷一:不清楚轉型目的,把轉型當破壞式創新

「嗯?企業不知道轉型目的,那為什麼要做數位轉型?」天真的我也曾經以為,上門的客戶都會帶著明確的需求來詢問,但以這一年多的經驗來說,一開口就說要做APP的企業不在少數,然而進一步問起確切開發需求,對方卻又支唔其詞,這是由於很多企業對於數位轉型是一項「漸進式的過程」並沒有概念,想靠「數位」一步登天的業主太多,但知道自己要「轉什麼」的老闆大概不到一半。

不論是大企業或是中小企業,都必需走過「數位化」>「數位優化」>「數位轉型」這三個步驟。

千萬別小看「數位化」,數位化涉及到兩個核心問題:「企業該搜集什麼數據」以及「企業要如何利用這些數據」,這不僅與企業轉型的目的息息相關,也是規劃系統架構的依據,有了數據才能談公司的流程優化、成本降低,也就達成第二階段「數位優化」,拉開與其他企業的差距,挖掘更敏捷的新商業模式後,才算達成「數位轉型」。

「沒有從數據觀察到改進之處,哪來的轉型成功?」Photo by the blowup on Unsplash

數位轉型不是破壞式創新,那些老牌企業令人耳目一新的「數位化新商業模式」,也都是經過數位化、數據採集、數據分析所得的結果。

不過值得注意的是,先大規模搜集海量數據,再從中分析企業轉型方向這種「以因為果」的方法,比較適合財力雄厚的大企業,台灣中小企業,不論在資金或體裁上,比較適合「以終為始」漸進式數位轉型,也就呼應到前面說的,要先知道企業目標在哪裡,才著手開發相應的數位工具進行轉型。

地雷二:把數位轉型當專案管理,而非一場策略議題

搞清楚「轉型目的」還不夠,如果企業老闆只把轉型當作「專案」看待,也將導致轉型難以成功。

以專案經驗來看,許多老闆覺得自己只要決定大方向就好,詳細部分就交給「窗口」來處理。在中小企業,這個被老闆指派的「窗口」常常還有自己的事務要忙,分身乏術之外,還可能沒老闆懂公司的發展願景,何談去決定一間公司的轉型事宜?若不是本身對數位轉型已有一定的概念,窗口對達成目標中途該設的小型檢核點常常摸不著頭緒。

窗口:「我是誰?我在哪?數位轉型能吃嗎?」Photo by Sammy Williams on Unsplash

不可否認,窗口可能很了解第一線的流程,但策略的高度還是得由企業主來把關。否則當系統開發出來,老闆才驚覺「這不是我要的東西!」為時已晚,開發費用、時間都已投入,企業資源已然浪費。

我們曾在同個時期遇過兩個對比度很強的案子,企業A的老闆是留學歸國的30代,在留學期間就已經將自家產品談到歐洲銷售,現在是該產品在台最大供應商。老闆A對於數位轉型的目標很明確,他想用APP掌握國內外的經銷商銷售狀況、以及產品分布狀況,所以需要一套生產履歷及產品註冊系統幫他搜集資料。

開始跟我們公司配合後,老闆A不但親臨每場會議,也會在我們詢問使用情境時,先親自與銷售部召開會議,再把洞察帶回與我們的討論中,會議中面對公司內部主管的建議,他也會停下聆聽,深思後再決策。

老闆A清楚知道,自己必須是最了解公司的人。

為了達成「產品銷售追蹤」,他也有一套導入的策略:他將「產品保固」與「註冊」這件事綁在一起,讓「註冊」成為「保固」的前提,讓國外經銷商為鞏固原有的談判籌碼(保固)而配合公司政策。

而我們公司的角色就是從資訊技術、使用者體驗的角度給予規劃和建議,例如資料庫的欄位規劃、經緯度是否轉地址、產銷履歷的QR Code產生流程、註冊介面設計如何符合第一線人員的場景..等,老闆A也十分尊重我們的專業,為什麼可以、為什麼不行,他都會深思熟慮後欣然理解我們提出的理由。

最後專案結束,我們打造出一套雙方都很滿意的系統。我想一方面是公司的專業受到尊重,另一方面是甲方非常清楚自己要什麼,乙方也才能打造出百分之百符合期待的產品。

然而大部分的業主並不是這樣的,老闆想好大方向後就將一切交給窗口,會議上再也不曾出現。

利害關係部門偶爾會被叫來與會,但當我們進一步詢問應用場景狀況,更多的是不感興趣,彷彿老闆的數位轉型只是徒增他們的工作。曾經我們為了約重要部門的職員與會,約了將近兩個禮拜,好不容易約成,真正能決定需求的主管又不在,最後只能靠專案經理跟設計師通靈…艱難地完成專案。

對公司來說,把數位轉型當作上下一體的策略擬定,絕對比當作一般專案處理來的正確。

地雷三:轉型工具包山包海,導入困難

數位轉型工具有很多種,粗略來說可以分為「後台」與「前端」,有些甚至會連接IoT設備。

前端可能是一個Web或APP,用來接收客戶訂單資料或員工工作資訊的窗口,後台則是這些資料集中儲存的地方,具有匯出功能和較高的調度權限。兩邊的功能不盡相同、卻相輔相成。

我們常遇到想將所有功能都做進APP的業主,但我們都會提醒他們:APP是小而悍的工具,盡量把跟第一線(客戶、員工)有關、簡單但重要的功能做在APP上面,其他複雜的操作就留到後台。

例如多而繁重的數據填寫,在6吋手機的小螢幕上進行相當不友善,極有可能造成APP第一線使用者反彈,導致推廣不利。舉例來說,如果需要紀錄的數據過多,我們會建議企業請第一線人員手抄數據,回頭再交給後台key in,這樣既能做到數據留存,也減輕導入壓力。

其實,數位轉型並不是一昧地數位化、不是要企業一張紙都不能有。數位化是一項工具,紙本也是一項工具,只要能更有效率的幫企業找出優化點,我們都應該擁抱。

「不論數位或紙本,工具只是輔助,策略才是真的。」Photo by Scott Graham on Unsplash

而一個轉型工具到底要具備多少功能才夠?我可以告訴你,少即是多。

企業主做數位轉型時,不必擔心功能做得不夠多,反而要擔心想法發散導致功敗垂成,這部分好的乙方公司應該都會幫忙把關,但業主能不能接受又是另一回事了(笑)。數位轉型是一步一腳印,企業主應該以策略為中心,將營運流程分解成小部分,階段性地將數位工具滲透到工作場景裡,所以跟乙方公司溝通時,別忘記請他們預留程式修改空間,或先談好階段性開發目標。如果想一步到位,恐怕會因為長期的工作習慣忽然改變,讓第一線人員產生排斥。

我們最不樂見的狀況,就是轉型工具都還沒正式導入到企業裡,管理人就開始想東想西。

曾經有個大型專案,業主原本是想做貨車司機的領料送貨管理,誰知開發中期,業主突然想加上「順路送」的功能,讓送完貨的大貨車空間能在回程途中,「順便」將一般民眾的小型貨物一同南下或北上送回,增加營收。

充分發揮「共享精神」想法,對原先的轉型目的來說卻是節外生枝,我們向他表達過「員工適應數位化領料作業都已經來不及了,現在絕對不是導入新商業模式的時機。」也請他回去確認一線人員的意願…但業主仍然捧著錢逼你開發,而系統果然在導入不久後,便宣告失敗。除了轉型功能過多、目標發散,最致命的是:業主認為一線司機的意見不重要,所以從頭至尾並沒有讓公司第一線司機參與。

「你以為的基層員工,卻是決定數位轉型成敗的重要人物。」Photo by Bernd Dittrich on Unsplash

而我們也是後來才知道,原來師傅們送完貨後,會把大部分會把時間拿去休息,並不會按表馬上返程,再者,這些司機外聘的多,配合度本來就不高,導致貨車和民眾交貨時間兜不攏,新商業模式進而失敗收場。

結語:成功無法複製,失敗可以避免

數位轉型,只參考成功例子是不夠的,我們會建議業主必須先有自己的策略,它必須是有挑戰性的,卻又不能太過困難。轉型工具不必多、也不能多,不同工具有不同的用途,若要開發APP,切記他應是短小精悍的。

導入時,切記要「漸進式」導入企業當中,並在規劃初期就讓所有利害關係人與會整理共識,期間,老闆必須親自監督所有的轉型過程。如果說企業提出的策略佔轉型成功的50%,那第一線人員實際操作系統的心聲(也就是UX的部分),就會是成功的另一個50%。

唯有避開大部分的人都會踩到的地雷,才能破局而出!

以上就是我從業一年多以來觀察到的數位轉型訣竅,希望這篇文章有幫到你、或你的公司(笑),如果這篇有幫助到你的企業,歡迎在底下留言讓我知道,我會很開心的!那我們下一篇見,掰囉!

如果覺得這篇文章不錯,歡迎Follow、拍手或分享給朋友們!

長按拍手 1~10次 代表 「還不錯,有學到新東西;」

長按拍手 10~20次 代表 「太好了!這篇文章剛好幫助到你/妳!」

長按拍手 20次以上 代表 「想看更多 Kait_關於成為UI/UX Deseigner的故事!」

--

--

A-JIE 阿婕 |Impact ON Studio

“Make it simple, but significant.” A-JIE here, a product manager of carbon footprint verification and energy monitoring IoT system.